9月24日,我省舉行“生態環境高質量”專題新聞發布會,一系列環境指標讓人振奮。在經濟總量快速增長、城鎮化率持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情況下,取得了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的突出成績,魚米之鄉展現“最靚顏值”。
江豚戲水鯨群回歸 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發布】 空氣和水環境質量,老百姓最為關切。從2013年到2018年,全省PM2.5濃度由73微克/立方米降至48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率由60.3%上升到68%。水環境2018年與2014年相比,104個國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由61.5%上升到69.2%,劣Ⅴ類斷面比例由3.8%下降到1%。
【現場】 近日,南京觀察江豚志愿者姚斌轉發的“水晶天”“火燒云”在朋友圈頻頻被刷屏。今年南京秋高氣爽,優良天越來越多,PM2.5經常降至10左右。“不只天變藍,江水也清了。”姚斌告訴記者,今年6月9日他在南京大勝關江邊親眼看到過十幾頭江豚在戲水。
而在300多公里外的連云港灌河口,曾經消失10年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偽虎鯨也“重出江湖”。灌河入海口是鯨魚成群交配產仔的水域,前些年由于化工企業發展,水質受到嚴重影響,2008年起便難覓偽虎鯨蹤影,近年連云港強力推進“兩灌”化工園區整治,灌河水質變好,偽虎鯨又來活動了。
【縱深】 “無論是南京長江段江豚戲水、太湖桃花水母重現,還是連云港灌河口偽虎鯨群回歸,都是江蘇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最直觀的體現。” 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周富章說,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把“生態環境更加優美”作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六大目標”之一,把“生態環境高質量”作為“六個高質量”發展任務之一。2016年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指出,江蘇環保工作走在全國前列。黨的十九大確定了三大攻堅戰任務后,我省建立了“1+3+7”攻堅作戰體系。今年以來,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截至8月底,PM2.5濃度同比下降5%,國考斷面優Ⅲ比例同比上升19.2個百分點,主要入江支流消滅了劣Ⅴ類。
調輕產業調優生態 治理修復扎實推進
【發布】 實施“263”專項行動,我省解決了一大批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突出環境問題。扎實推進長江、太湖等重點流域治理,建立覆蓋全省所有國省考斷面的“斷面長制”,完成縣級以上飲用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全省累計建成國家生態市縣63個、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21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9個,數量均居全國前列。
【閃回】 如今,狼山公園已是南通地標,每逢雙休節假日游人如織。而在過去,這里的江岸線港口作業粗放、碼頭設施老舊。拆建造林、還江于民,南通前后拆遷“散亂污”企業203家,騰退岸線5.5公里,新增造林6平方公里,把這里建成了國家森林公園。
沿江上溯,南京燕子磯綠意盎然。幕府山、燕子磯一帶曾是南京的重化基地,“極盛”時有各類化工、倉儲、碼頭200余家。南京棲霞區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投入150多億元關停搬遷化工企業,修復土壤,整治河道,規劃建設40萬人口的濱江新城。
【解讀】 藍天碧水凈土已成為全社會的共同期盼,我省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近年來我省持續發力調“優”生態布局,調“綠”發展底色。
改善生態環境,需從源頭上調“輕”產業結構。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巡視員馬小平說,我省把能耗指標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約束性指標。“十一五”“十二五”超額完成節能目標,“十三五”前三年,全省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累計降低15.5%,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7.8%,完成了國家下達總體目標進度的90.5%。除了搬遷整治污染企業,我省還實現了大型燃煤機組和燃煤小鍋爐整治“全覆蓋”,累計淘汰黃標車、老舊機動車140萬輛。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同樣緊抓不懈。省農業農村廳總畜牧獸醫師袁日進說,截至2018年底,全省建成656個種養結合型牧場、120家有機肥廠、11個大型糞污集中收集處理中心和4354處沼氣工程,全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2.7%,規模養殖場治理率達87.7%。
“城市園林綠化,讓老百姓生活更美了!”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二級巡視員高建說,截至2018年底,江蘇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4.43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三大指標全國領先。
經濟大省資源小省 環保改革全國率先
【發布】 呵護生態環境,需要嚴格執法。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1.9萬件,偵辦環境犯罪案件537件,抓獲犯罪嫌疑人1575人。此外我省還率先劃定省級生態保護紅線,配套出臺監管考核和生態補償辦法,省財政累計安排補償資金110億元。
【案例】 2018年12月4日,備受關注的省政府訴安徽海德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生態損害賠償一案宣判:海德公司分批支付賠償款5482.85萬元。作為全國首例政府訴企業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該案件被最高人民法院評為“2018年推動法治進程十大案件”之一。
【解讀】 人多地少、資源缺乏、環境容量小始終是江蘇的特殊省情,率先發展的江蘇率先應對環境挑戰,也在解決問題中探索前行。
周富章說,黨的十八大以來,省人大制定、修改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地方性法規9部,是環保立法最密集的一個時期。嚴格執行新環保法,建立環境司法聯動機制,并在全國率先推行移動執法系統,所有執法數據實時上傳,避免人為干擾。
作為全國唯一的生態環保制度綜合改革試點省份,我省在嚴格執法的同時,還通過制度改革,探索了一系列領先全國的“第一”和“唯一”:率先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發揮市場機制調配環境資源;率先推行水環境資源“雙向”補償,運用經濟杠桿提升各地治污動力,2009年以來累計發生補償資金超過21億元;率先實施企業環保信用評價,配套實施差別水價電價政策,這一做法已在全國推廣;率先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2018年以來,我省已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87件,損害賠償金累計4.4億元,居全國第一。
制度改革運用市場杠桿推動社會各方主動作為、保護環境。去年5月,我省在全國率先推出“環保貸”,目前,共有138個環保項目獲得貸款64.54億元。對環保信用好、治污水平高的企業實施環保應急控停限產豁免,納入豁免名單的企業已達1118家,強化了“環保干好干壞不一樣”的鮮明導向。